太原白云寺俗稱南十方院,在太原城區(qū)東南8公里的紅土溝。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,以規(guī)模宏大、布局別致、 環(huán)境幽雅而著稱,列為十方院第一。白云寺,初名凈業(yè)庵,建于明初。明崇禎十三年(1640)向東擴展,稱清涼寺。清初又新建、修繕而成禪宗南岳派臨濟宗的 道場。因寺前常有白云飄飛,故易名“白云寺”。又因寺在太原南向,俗名南十方院,是太原市佛教協(xié)會所在地。
此寺在“文革”中遭到嚴重破壞寺內(nèi)木雕 泥塑,包括地藏菩薩、騎獅文殊、騎象普賢、騎朝天吼觀音,以及關公和八尊伽藍護法神,全部被砸毀,唯坐像聿馱幸免。在我國佛教中韋馱是護法神,所以他的塑 像都是站像。唯白云寺有一尊韋馱坐像。相傳有一年鬧災荒,白云寺只剩幾位老僧守寺,其馀僧人皆云游方。幾位老僧數(shù)日未食,奄奄一息,在生死攸關時,有人從 南方送來三車糧食。送糧者言:“前些時白云寺一名年輕和尚前去化緣,請求員外施舍幾車糧食賑災。恰逢我家小姐半身風癱,長期臥床,百醫(yī)無效。吃了這位和尚 兩副藥,病已痊愈。感謝你們醫(yī)病之恩,我家員外特意送來五車糧食?!北娚牶笊鯙檎痼@,問送糧者:“長相如何?”送糧者在山門殿看見了韋馱,對眾僧說: “化緣的和尚就是他。”眾僧立即在韋馱面前合十,感謝韋馱救命之恩。這批糧食不僅救活眾僧,也使附近七百居民免于餓死。因此,鄉(xiāng)親們集資雕韋馱像。集資者 認為韋馱每年三百六十天都站著太累了,故把韋馱塑雕成坐像。
該寺現(xiàn)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天王殿、普光明殿、大雄寶殿、毗盧閣、觀音殿、地藏殿、祖堂 (內(nèi)塑達摩、慧能、百丈、常八十和常九十像)、伽藍殿等,大部為唐狄仁杰和清天澤和尚所建,最后一次整修是1993-1998年。該寺原傳承法系為禪宗南 獄派臨濟宗,后改為浮士宗。寺內(nèi)有清朝碑記八塊,現(xiàn)代碑記二塊。珍藏《龍藏》一部。如今的白云寺已修葺一新,四周古木環(huán)抱,濃蔭四蔽,景色幽邃。游人到 此,時而木魚聲聲,時而梵音悅耳,仿佛置身于佛國世界。它和北向的雙塔永祚寺,南向的狄仁杰故里、唐槐園,構成太原市區(qū)東南的一條旅游線路,是太原市民踏 青、避暑、秋游、賞雪的理想去處。
白云寺依山筑砌,坐北向南,分上下兩院。上院以中軸線為主,橫軸線為輔,構成三重院的“十”字形建筑規(guī)制。依次有樓道、山門、鐘鼓樓、獻殿、大雄寶殿及二層三面圍樓24間。各院兩側各有配殿,供枷藍、關羽、達摩及觀音、地藏菩薩。在橫軸線上,左有方丈院,右有客堂院。西側另辟觀音堂,自成格局。院中林蔭蔽天,清涼爽人。院內(nèi)辟曲尺圍廊、蹬道、月門等,可南北穿行,東西貫通。大殿五 楹,懸山式九檁結構,內(nèi)有釋迦牟尼和韋馱的明代脫紗坐像,四周有經(jīng)柜,珍藏數(shù)千冊佛經(jīng)。另有石碑、鐵鐘、供器等珍貴的宗教文物。寺的東南懸崖下,另有下 院,是多套四合院硬山式瓦房組成的僧人住宅,環(huán)境清幽雋秀,現(xiàn)改為南城區(qū)腫瘤醫(yī)院。另在寺的東南山坡建有墓區(qū),有墓塔數(shù)十座,遺跡猶存。 白云寺冬無嚴寒夏無炎熱,達官貴人、文人學士登臨游覽者絡繹不絕。明末傅山先生常在此游樂住宿,有《續(xù)建凈業(yè)禪院碑記》、《天澤潤公碑》、《茶毗羊記》碣 及許多詞賦傳世。
白云寺四周古木環(huán)抱,濃蔭四蔽,景色幽邃。該寺利用紅土溝高低地勢鑿修磴道, 拾級而上是山門殿,殿額高懸“白云寺”三個貼金大字,左右門的門楣上書“真境”和“光寐”。寺前置石獅一對,給人一種幽深肅穆之感。殿內(nèi)四角塑四大天王, 大肚彌勒佛端坐殿中央,彌勒佛背后是韋馱。韋馱身穿鎧甲,手執(zhí)金剛杵。韋馱的塑像通常有兩種:一種是雙手合十,橫寶杵于兩腕上;另一種是右手叉腰,左手握 杵尖拄地。韋馱手執(zhí)金剛杵的姿勢很有講究,據(jù)佛門規(guī)定,凡是雙手合十,橫寶杵于兩腕上的寺院,是接待寺。反之韋馱杵拄地、右手叉腰的寺院,即為不是接待 寺,游方僧尼一望便知。此寺的韋馱雙手合十,橫寶杵于兩腕上,顯然是接待寺,所謂接待寺,是招待十方游方僧,故此寺又名“十方寺院”,簡稱“十方院”。由 于此寺位于城南,又稱“南十方院”。與城北有“北十方院、”之稱的千壽寺相對應。
山門殿兩翼是鐘鼓樓,山門殿迎面是前殿,和東、西廂構成一個前院。前殿布局是十八羅漢朝觀音。西廂旁有尊 泥塑“常八十”。所謂“常八十”,就是有人問他多大年紀,他總是說八十歲,再過十年問他,還是八十歲,因此“常八十”叫開了,反把他的真名忘了。相傳“常 八十”活了120歲,曾是李自成理發(fā)師。當初李自成勸他進京,他堅不相從,后來在此落發(fā)為僧。由于他濟施貧困,免費行醫(yī),威望很高,因此圓寂后,人們?yōu)樗?朔了這尊像,以示懷念。后院正中是大雄寶殿,東廂為大士殿,西廂為地藏殿。院內(nèi)古木參天,環(huán)境清幽。其中的白皮松,高約30米,是珍稀樹種。大雄寶殿的釋 迦牟尼佛,雙目微睜,面相慈祥,踟趺坐在蓮花上,顯得格外莊嚴肅穆。《山西通志》又載:“雍正九年(1731年)僧了然重修建毗盧閣?!贝碎w在大雄寶殿的 后面,分為兩層,由于上層供毗盧佛而得名?!渡轿魍ㄖ尽份d:“康熙丙寅二十五年(1686年),都司(官名)陸君興建藏經(jīng)閣五楹,四十六年(康熙)僧平山 重修?!贝碎w也是兩層,于1959年1月毀于火。